为庆祝今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上海纽约大学以一场摄影展的画面和文字诠释女性赋权和女性力量。
聚焦
- 每个学期,上海纽约大学读书会系列活动(Literary Reading Series)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作家、翻译家,朗读作品、分享创作经历。来上纽大交流学习的纽约大学学生João Thomaz Londres,则在名为“读书会幕后”(BackLit)的系列访谈节目上,与各位参加读书会的作家、诗人进行对谈。
- 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助理教授陈无畏,是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工作的积极倡导者与研究者,他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中国石窟寺的数字保护,以及物质文化遗产(织物、纸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手工艺、表演)保护。《上海日报》近日就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专访了陈无畏教授。在此,陈教授讲解了如何利用当前的数字科技保存文物,以及怎样加深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认知。
- 最近,一只小青蛙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刷遍朋友圈。这只小青蛙,是手机游戏 “旅行青蛙”里的角色。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款游戏登顶中国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游戏排行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邀来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媒体研讨课的讲师林曦教授,探讨这款游戏为何具有如此魅力,以及中国互联网爆红现象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上纽大全球奖学金项目主任Anna Kendrick,专注于为同学们介绍、联系各类奖学金项目。在她的指导下,上纽大学生入选“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富布赖特美国学生奖”等知名奖学金项目。我们邀她与同学们分享奖学金申请的经验。
- 互动媒体艺术(IMA)专业的期末秀成了上海纽约大学的传统节目之一,也是每年寒假前,教学楼里的完美收官之笔。你能欣赏、触摸到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唱、会跳、闪耀光芒的作品,或是进入各种虚拟世界遨游。
-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潘美旭这样评价她指导的学生Gabriela Naumnik,上海纽约大学2019届互动媒体与商业专业学生。潘美旭,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2004届毕业生,上海莱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公司总部在纽约和洛杉矶。当Naumnik大二学年参加纽约大学校友导师项目的时候,她已认定潘美旭担任自己的导师。项目提供给Naumnik三位导师备选,她在三个位置上都填上了潘美旭的名字。
- 一直以来,上海纽约大学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在线咨询、全球书籍配送、参考文献咨询及教学服务等方面源源不断地为师生提供服务。自入驻浦东校区以来,与浦东图书馆在教育、研究等展开交流与合作。
-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和上海,一定得读小说,”《上海文学想象——一个转型中的城市》一书的作者、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沈雷娜经常这样告诉学生,“小说向我们讲述了许多社会和文化,乃至作者自己的故事,这是学术文章无法比拟的。”
- 2014年,王建业教授与波动率研究的金融学领域权威人士、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Robert Engle,在上海纽约大学创办波动研究所。
- 上海常住人口已超2400万,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 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夏光宇(Gus Xia)介绍了自己最新的项目,探讨了人工智能未来如何帮助人们创作演出音乐。
Michael Naimark教授,曾任纽约大学交互通讯项目、
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互动媒体系及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教 授。2015年, 在谷歌公司新成立的虚拟现实技术部门担任首位驻留艺术家。 本学期,他加入上海纽约大学, 带来自己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技术知识。 … - 由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贡献,芭芭拉·爱德斯坦被人亲切地称为是“上海的媳妇”。近期,上海纽约大学艺术教授芭芭拉·爱德斯坦的故事和她与上海的情缘,被录入最新一卷《在上海的美国人》(第三卷)。该系列丛书收录了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美国人的故事,他们也都是活跃在中美交往第一线的典型人物。
- 上海纽约大学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设舞蹈项目——由罗红玫教授讲授的舞蹈课和编舞课。要上这两门课,无需任何舞蹈功底。一学期结束后,学生们会在上海知名艺术场馆进行公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