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Francisco Drohojowski,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上海纽约大学金融学访问教授。1978年,他首次到访中国,追寻外交官父亲——前波兰大使Jan Drohojowski的足迹。他的父亲也是首批公开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外交官。Francisco Drohojowski教授,与《汇报》分享了他的父亲与中国的渊源。


    你的父亲是怎么见到毛泽东的?

    我父亲于1942年,被波兰的西科尔斯基政府派遣至重庆,担任波兰大使馆的临时代办。当时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执政,而我父亲是一名社会主义者,于是,成了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延安的常客。在延安,他与毛泽东和周恩来成为朋友。

     

     

  • 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 的成立,体现了创新形式的研究合作,将在揭示大脑奥秘的全球竞赛中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

    上 海纽约大学副校长(创始教务长)、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汪小京教授在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是耶鲁大学神经生物学终身教授。汪小京教授说,“即使在 耶鲁,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也不总是件容易的事。在上海纽约大学,我们有如此特别的机会可以从无到有建立一所全新的研究型大学。这使我们在短短四年时间 里,就成立了10个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

  • 3月初,亚裔美国口语诗艺术家Regie Cabico来到上海纽约大学,用他独具特色的“撞击诗”(slam poetry)朗诵,拉开本学期读书会的序幕,并在工作坊中传授诗歌写作的经验。点击视频,欣赏Regie朗诵为上纽大创作的诗,领略他的诗歌激情和表演才华。

  •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掌握一门语言需要大量的练习。而课堂之外练习语言,了解本地文化与观点却并不那么容易。上海纽约大学新开设的“夏季中文沉浸式学习”项目,让国际学生有机会在紧密的、沉浸式的环境中提高中文水平,同时获得学分。上海纽约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大学阿布扎比的学生,以及海外学校的访问学生,只要学习了至少一年的中文,都可报名参加该项目。九个星期的时间里,通过上课,参加文化活动,以及浸入式的生活学习,同学们的中文水平将迅速提升。

  •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各领域取得不俗成绩,他们的才华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就让我们来听听以下4位同学的故事,他们分别在语言、领导力、商业以及创新领域,初露锋芒。

  • 从2013年迎来首届新生开始,上海纽约大学的师生、员工,还有关注学校发展的公众,就知道这所学校将是与众不同的——这是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融合全球资源与视野的一次大胆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尝试。

  • 大数据研究正在改变公司与机构的运营方式。大数据运用广泛,能对正在发生的事进行统计,还能提出预测——消费者想购买什么,公民会怎样投票,哪类人更容易得心脏病等等。
    随着人们对新数据集及数据分析技能的需求不断增长,上海纽约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力图成为中国顶尖数据科学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研究并开启中国信息的相关数据平台。
    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部主任、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Keith Ross教授说,“中心全力支持教师的研究,以及本科的数据科学专业。中心最新建成开放的数据库,供来自全球的研究者使用。”

  • 现如今,创造力在教育上发挥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全世界范围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上海纽约大学创造力与创新项目(…

  • Todd Meyers,上海纽约大学人类学副教授。他发表过全球健康议题的诸多著作,是上海纽约大学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医学与卫生社会人文研究中心的创建主任。采访中,他谈论了正在进行的研究,对新成立中心的愿景,以及上海纽约大学如何成为开展全球健康人文研究的最佳地点。

     

  • 开学伊始,上海纽约大学新来了一位商业与艺术实践专业的副教授——Eliot Gattegno

    作为一名拥有工程、音乐、商业背景的成功的创业家,Gattegno将“以人为本的设计”带给了上海纽约大学的创新力中心,他将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科技和商业如何改善人类的生活。

    Gattegno教授会教“设计思考”课,这门课强调创业的技能,要求学生找到跨学科的、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Gattegno解释说,“这就是教学生想他人所想的一种方法。我认为,设计上遇到的挑战,其实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例如将常规的送礼物的方式转化成一种全新体验。”

  • 2016年9月25日,Andrew Hamilton正式就任,成为第16任纽约大学校长。自任命起,他就经常到访上海纽约大学。在接受《上海纽约大学滙刊》采访时,Andrew Hamilton谈及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发展重点,展望了上海纽约大学的未来前途。

  • 《汇报》带来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的一项研究。李萱在近期的教师午餐系列讲座上,分析并介绍了中国自清末以来父亲角色的转变。以下内容,出自李萱11月17日的讲座。

     

    您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线是什么?

    我很关注在中国的语境中,父亲的角色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对中国父亲的研究非常匮乏,公众对中国男性所扮演的家长角色的认知这方面的深度研究,几乎没有。我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男性作为家长的特征和社会互动的特点,将如何对父母双方以及整个家庭带来影响,这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儿童的成长发展。我还关注人类发展、家庭研究、性别研究相关的普遍心理学。

    父亲是如何影响家庭氛围的?

  • 本期《汇报》采访了历史学家、“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指导教师朱倩博士,了解她即将在“一月课程”(J-term)里教授的——“中国市场:现代中国的鸦片、美食、旅游和广告”(“China for Sale”: Drugs, Food, Travel, and Advertising in Modern China)这门课。

    加入上纽大之前,您有着怎样的经历?

    其实我是纽约大学校友,在纽约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2011年毕业后,我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克劳福兹维尔的瓦伯西学院担任助理教授。我在那里教书4年,然后来到上海纽约大学,担任“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这门课的指导教师,并继续写我的书。

    你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民国时期的历史。我对1920~1937年的文化政治和左翼运动很感兴趣,尤其是当时的左翼作家、…

  • Christina Jenq(郑未云)是经济学实践访问教授,目前在上海纽约大学讲授微观经济学概论和东亚政治学。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从1949至今,中国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原因分析。近期的研究试图探索中国城市劳工市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Christina Jenq与《汇报》谈了围绕中国妇女存在的一些误解,以及在研究时获得可靠调查数据上的困难所在。

    你生长于新泽西,那是什么促使你开始对中国进行研究的?

    对我来说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我一直都想研究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个巨大的经济体,让我怀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我特别想要对中国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我认识到,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是有所偏颇的。我越是了解中国,就越发觉得,我了解的还不够。然后我意识到,我不能只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想要成为中国劳工市场的合格的研究者,就需要学习中国的政治史。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现在对哈姆雷特来说,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维度,因为他被转移到了一个3D的虚拟世界。“与哈姆雷特同在”(To Be With Hamlet)是纽约大学全球系统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程序员合作研发出的、使用虚拟实景技术(VR)的现场戏剧表演。“与哈姆雷特同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合了现场戏剧表演、动作捕捉以及虚拟实景。当哈姆雷特在艾森诺城堡撞见父亲的魂灵时,多达15名观众可以和哈姆雷特分享实景经历,并能自如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