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上海纽约大学首次面向公众推出短期研修课程(NYU Shanghai Open Courses),第一门课程The Future of Learning with Innovative Media(未来,我们该如何学习:AI、XR与创新媒体)于8月2日至10日成功开展。
该课程由上纽大携手纽约大学斯坦哈特文化、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NYU Stainhardt)共同开发,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83名学员。在纽约大学数字媒体与学习科学Paulette Goddard讲席教授Jan L. Plass的带领下,学员们深入探索学习与教育的本质,并学习如何运用前沿技术与媒介解决现实问题。
在开班致辞中,上纽大常务副校长雷蒙指出,上纽大首十年以高质量学位教育闻名,第二个十年,我们通过面向公众的短期研修课程,把学习的机会带给更广泛的终身学习者。这门课程便是第一步。
多元学员背景,灵活课程设计
“‘Open Course’项目的‘Open’(开放、公开)寓意上纽大进一步敞开大门,也意味着易获取性与包容性。”上纽大非学历教育助理教务长Eric Mao说。
首届学员拥有极多元的背景。83名学员来自上海、北京、杭州、沈阳、温州、南京、香港、马来西亚吉隆坡、日本千叶县等17个城市和地区,年龄从18岁到59岁不等,大约四成学员从事教育行业,其余学员则分布在制造、零售、金融、咨询、媒体、科技、培训、医疗等多个领域。半数学员拥有八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主讲人Plass教授是领域内资深学者,教学经验丰富,同时担任纽约大学游戏化学习研究院(NYU Institute for Games for Learning)联合主任,发表论文逾百篇,亦常担任国际会议主讲人及企业顾问。
Plass教授说,作为面向公众的课程,他的教学思路是尽量不预设太高的背景知识要求,期待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索的渴望。
由此,他精心设计了两大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24课时,周末授课,涵盖经典学习理论、学习媒介、学习设计方法,以及学习中的AI运用等。
进阶模块12课时,周中晚间授课,深化周末核心内容并加入个人及小组案例分析展示、XR(拓展现实)空间实地体验等。学员可选择只修读核心模块,或同时挑战进阶模块。

探寻学习本质,让媒介为你所用
AI、XR等新兴技术正日益普及,但在教育运用中,人们是否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如果这些不能帮助达到预设学习目标,原因又是什么?课程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本质。
Plass教授介绍,课程内容一方面包含经典学习及教育理论,涉及动机、情绪,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让学员理解:在为特定学习者、主题及场景设计学习体验时,把握媒介特性对选择合适媒介至关重要。
教授强调,AI应该作为解决特定学习难题的工具,而非为了应用技术而寻找问题,“大家需要判断AI在学习过程中的适用场景,有些应用符合学习规律,有的反而会削弱人们的认知能力。”
“教授讲到的学习设计理论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玩学习类游戏,最后只沉迷游戏,却没学到知识。”英语教师张启新分享道,“通过证据中心设计(Evidence-Centered Design,ECD)理论的拆解,我才明白很多学习APP在‘要学什么、收集哪些学习证据、如何收集证据’上存在脱节,导致学习目标无法达成。这是我以前没有的视角。”
来自日本的学员Michiyo Oda是Plass教授十年前的学生。如今已成为大学英文教师的她,看到教授在上海开设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报了名。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会观察Plass教授如何为刚进入该领域的学习者搭建知识框架,同时依据布鲁姆分类法*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课程涵盖的诸多主题都与我当前的研究领域高度相关,让我对学科全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授的讲座让我坚信这就是未来希望深耕的领域。”

对于非教育行业的学员来说,课上涉及的媒介分析、设计思路讲解,以及对AI原理、应用的介绍,都颇具启发。
建筑设计师叶丹枫说,建筑行业也有不少用到AI的场景,比如在消防站模拟训练楼设计中,用AI模拟火灾以避免真火对消防员的风险。她希望通过课程了解更多AI前沿应用与发展。“AI是新事物,不论学历,大家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起准备小组作业时,不同背景的视角汇聚在一起,很开阔眼界。”
延续终身的收获
长时间理论输入,听者难免疲劳。Plass教授与助教会在大课中穿插实时问卷互动环节,既提升参与感,也检验大家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活课堂气氛。
“教授本人的热情非常关键。虽然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密集,但教授充满感染力的讲解让整个课堂始终保持高涨的氛围。”来自上海的学员谢昕怡与沈粒瑜分享道。
课程全程英文授课,对部分离开校园多年的学员是一项挑战。AI实时翻译,并在课后分享文稿,帮了不少忙。核心课程部分,学员需要用英文参与讨论和案例展示,大家的英文水平也不知不觉提升了。
对许多学员来说,这次课程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他们重返课堂、沉浸于大学学术氛围,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同学共同学习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Open Course的优势在于,大家都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拓展认知的期待聚在一起,学习变得更有目标、也更有乐趣,”张启新说,“与同频的人交流,激荡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学生们的参与度让我印象深刻。即使是求知欲极强的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始终保持专注,而他们却在这一周里做到了,”Plass教授感慨道,“他们提出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将所学迅速联系实际的强烈意愿,以及高效的小组协作与内容充实的展示,都让我惊喜。最让我感动的是,许多人反馈这门课让他们重新理解了人类学习的本质,以及科技如何为学习赋能——真正为他们打开了新视野。”
课程结束,却成为探索新领域的新起点。非学历教育助理教务长Eric Mao在结业典礼上寄语:“希望你们在这门课中点燃的情境兴趣,能够转化为更深厚的个人兴趣。终身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贯穿一生,更代表其益处,也将延续一生。”
未来,上海纽约大学将持续推出更多学科、主题的短期课程项目。欢迎各位终身学习者通过项目官网、公众号及官方微信号获取更多即时资讯,并与我们保持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