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43位学员,十余位教授与业界专家,全英文课程与实验。
在盛夏的前滩校园,上海纽约大学首个高中生暑期项目,以人工智能为主题正式拉开帷幕。
从线性代数到神经网络,从理论课堂到代码实操,从亚马逊参访到最终路演展示,学员们在两周时间里经历了一次浓缩而充实的大学式学术体验。在这里,他们提前感受大学课堂的节奏与思维方式,第一次与教授面对面讨论学术问题,首次尝试完成完整的学术项目,全身心沉浸于上纽大多元、开放的校园氛围——夏校帮助他们打开了通往前沿知识的大门,在高中与本科之间架起探索的桥梁。
这不仅是一门AI课程,更是一段成长、探索与自我突破的旅程。
“人工智能会走向哪里,不是它来决定,而是由我们来塑造。希望你们能带着好奇心和责任感去探索它。”——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部代理主任 Nasir Memon 在开幕式上的寄语,为这段旅程定下了基调。
知识的冲击:从畏惧到热爱
报名信息一经发布,就收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优秀高中的踊跃申请。最终,43位学员从选拔中脱颖而出,来到了上纽大。
同学们的起点各不相同。有人自学编程多年,是“资深代码人”;有人几乎零基础,只带着模糊的好奇而来。
但他们很快发现,在这里,每个人都能被引领着不断向前。上午的理论课紧凑而系统,课程难度堪比本科水准;下午的实验课则让公式在一行行代码里“活”起来。
“自学的时候很多内容是碎片化的,网上的资料也良莠不齐。”来自上海、已有9年编程经验的庞同学说,“夏校里的讲解脉络特别清晰,可以系统化地串起AI知识,还能随时提问和讨论,这是自学完全没有办法做到的。”
而对于来自深圳、此前对AI心怀陌生甚至恐惧的吴同学,这次经历更像是一场心态上的转折:“来之前,我只是把AI当成工具,还觉得它有点可怕。但两周后,我理解了训练和调试的逻辑,知道它并不可怕,反而让我更从容地使用它。”
从“模糊的兴趣”,到“系统的理解”,短短两周,他们对AI的认识悄然发生了转变。
课堂的打开方式:巧思与耐心
如何让高中生听懂大学水准的AI知识?课程在难度与兴趣之间达成一种巧妙的平衡,背后隐藏着的是夏校授课教授们的巧思。
第五天授课的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文弘毅,在课堂前特地分析了学生们在Kiwi(上纽大自主开发的AI辅助学习平台)上的提问记录,找出同学们理解起来有困难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中“逐一击破”。
“在大学课堂里,我们可能习惯从公式推导出发。但面对高中生,则更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学’,以及‘学了能做什么’。”文教授说。
这种教学方式让课堂不再是单向输出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启发式的对话。教授们的用心让课堂效果倍增,同学们表示,教授们不仅学识渊博,更懂得如何照顾他们的接受度。“老师会用更直观的例子去解释复杂概念,先让我们觉得有趣,再带我们深入。”来自四川的苏同学说。
“以往参加过的夏校很多时候都只是浅尝辄止,而在上纽大两周的学习不仅课程安排紧凑扎实,教授们还会引导我们去理解背后的原理与逻辑,实践环节更是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落到了实处。”苏同学补充道。
从笔记到代码:让公式“跑起来”
如果说上午的课堂是把串点成线、搭建AI知识网的脉络,那么下午的Lab Session就像按下开关,让抽象的数理基础真正“活”过来。
“上午学到的模型对我来说还是抽象的概念,但下午就能亲手写出代码,让它跑起来,这种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庞同学回忆。
Lab 任务由浅入深,有时是独自和代码“较劲”,有时是和小组伙伴并肩作战。就算是零基础的同学,也能在小组助教和AI工具的支持下,从完成最简单的Python指令,一路走到独立调试模型。
“我们设计的原则是 Theory–Practice–AI System。上午理论,下午动手,课余再借助 AI 工具深化理解。”计算机科学实践教授Wilson Tam解释道,“很多学生第一次发现,自己也能独立写出完整的程序。”
来自上海的李同学最难忘的,是自己亲手训练模型的过程:“在家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计算资源,也没有显卡支持。这次能跑一万七千多个样本的数据集,规模大、技术复杂,完全是全新的体验。”
调试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人特别兴奋。从一行行看似冰冷的代码,到屏幕上真正跑出来的结果,学生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创造者。
走进大厂:真实的AI世界
如果说课堂让同学们看见了知识的高度,那么夏校的企业参访和行业分享则让他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AI在现实世界里如何真正落地。
在走进亚马逊上海办公室的那一天,14 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工程师、应用科学家、前端开发和软件开发人员放下手头工作,一人带一个小组,把同学们直接带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屏幕上是尚未完成的代码,桌上是随手写满工作内容的笔记,没有舞台,没有包装,只有最真实的“大厂工作日常”。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厂办公室,看到工程师真实的工作状态。”来自北京的蒋同学说,“我问了一位工程师,AI产品经理在公司具体做什么,他回答得很细致,让我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们问的问题大胆直接: “AI coding 在日常工作里怎么用?” “技术人员和产品经理是怎么协作的?” “你们会不会也担心被AI替代?”工程师坦诚分享:“AI确实已经深入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已经想不起来没有AI的时候是怎么工作的,AI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我们在工作中的角色。”这样的交流,比任何“宣讲会”都来得更坦诚,也更打动人。
“原来AI并不是高深的公式,而是真真切切地嵌入到日常的产品开发和客户体验之中。”庞同学总结说。
挑战与成就:从零开始的Final Project
AI探索之旅的高潮,是同学们倾注心力完成的Final Project。43位学员分组协作,从零开始构建出真实、可运行的 AI 应用。
这不再是“模拟演练”,而是一场完整的研发流程:需求分析、算法设计、代码实现、模型部署,最后以全英文形式展示。
“平时在学校做小组作业顶多写篇文章,这次是真正做出了能用的产品,特别有成就感。”苏同学说。
“遇到过很多意料之外的技术问题,但正因为有这些挑战,才逼着我们真正去思考、去协作。这是书本里学不到的。”来自上海的丁同学补充。
当最终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向台下的教授、亲朋好友展示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来自上海的林同学说:“两周之前,我没想到自己能做到,但现在,我们真的完成了。”
最终,三个团队获得了‘最佳创新奖’、‘最佳卓越奖’和‘最佳影响力奖’。奖项固然是鼓励,但真正让人难忘的,是过程中的突破与成长。正如上纽大校长童世骏在结营典礼上所说:“重要的不只是奖项,而是你们在两周里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
陪伴与榜样:Peer Mentors 的力量
除了教授,两周里陪伴学员们成长的还有六位 Peer Mentors (学生导师) ——来自上纽大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部的学长学姐。
他们既是助教,更是伙伴:不仅课堂答疑、课后陪伴,在同学们完成Final Project时,更是化身全天候答疑的“小导师”,帮助团队调试模型、修改代码。
“PM刚走过和我们一样的学习道路,有时候更能理解初学者的困惑。”蒋同学说,“教授带我们看清了整体的脉络,而PM则能从学生的视角补充更多细节,精准点到我们常常卡壳的地方。”
这份陪伴并不只发生在课堂里。PM倪思盈’27分享道:“其实我们早从三月份就开始为夏校作准备,希望把首日破冰、校园探索、体育运动等等这些课外活动设计得更有趣。”在日常学习中,PM们更是随时跟进学生的困惑,甚至有时候在夜里十一点钟,还在给同学们视频答疑,一起琢磨代码。“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给一些思路,让他们自己探索。”她说。
和高中生们的相处,也给PM们注入了新能量。“我觉得他们比大学生更有活力,上了一整天课还拉着我去打羽毛球,还会拍抖音视频,特别可爱。”倪思盈回忆道。这次与同学们亦师亦友、互动互联的相处经历,也让她对未来的方向更加笃定:“原本我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很感兴趣,通过这次夏校,我发现自己真的很享受和学生建立联系的感觉,因此也更加坚定地想成为一名教授。”
在与学长学姐的互动中,许多同学第一次清晰地描画起未来的大学生活。 “通过这次近距离接触,我发现上纽大的学生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特别蓬勃向上,有自己的想法,也愿意帮助别人。”张同学说。
这种“看得见的榜样”,让同学们更清晰地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的模样”,意识到“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他们这样优秀的人”。
校园的日常:当梦校走入现实
夏校的收获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场沉浸式的上纽大校园体验。两周的时间里,学员们手持校园卡,自由穿梭在图书馆、食堂和校内各处学习空间。上纽大不再只是“梦校”里的想象,而是落地为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日常。
“这次来之前,对上纽大只有一个朦胧的好感。但真正融入进来后,我发现这里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比想象中还要好。”蒋同学说。
设施是一方面,更打动同学们的,是这里的师生关系。商同学回忆道:“在这里,教授和学生并不是‘上完课就结束’的关系。下课后我们经常围着老师提问,他们都会耐心回答,真正和学生建立了联系。刚开始时一对一交流还有点紧张,但迈出第一步之后,沟通就变得很自然了。”
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并肩学习,在食堂的餐桌上教对方彼此的家乡话,和PM一起在体育馆打羽毛球,聊着大学和未来。友情、跨文化交流和与教授的真诚互动,一起构成了夏校记忆里最难忘的部分。上纽大独有的开放、包容、多元的氛围让他们在短短两周里收获了难得的跨文化友谊。 “这是我在高中里很少体验到的,但在上纽大,这种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生。”商同学说。
一场关于未来的“预演”
从最初的不理解AI,到最后自如地运用AI,两周的时间,就像用确定的代码和框架,演绎出多样的可能性——在创造力与技术同行的路上,他们写下了第一行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段经历是一个起点,更是一种助力,进一步点燃同学们对于AI的的兴趣和潜能。“经过这次夏校,我更加坚定自己未来希望在计算机领域求学的信心。”庞同学说。对他而言,这不只是一次学习,而是一场自我突破和对未来方向的确认。
正如 Memon 教授在夏校设计之初对大家的希冀: “我希望同学们带走两样东西。第一是灵感——对 AI 的热情,以及希望亲自参与塑造未来的渴望。第二是力量——理解 AI 不会替代我们,而是由人类决定它的用途,并肩负起让它服务世界的责任。如果能让同学们带着这份好奇心和责任感继续走下去,这个项目才算是收获真正意义上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