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老的所罗门判案,到现代金融市场机制,我始终关心的是人——人为什么会说真话,为什么会合作……对我而言,博弈论不只是数学模型,更是理解人性与制度的工具。”
—— Emiliano Catonini
几千年前,《圣经》中所罗门王以智慧裁判两位母亲争婴的故事,启发了人类对“公平”“激励”与“真相”的思考。上海纽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Emiliano Catonini在这一古老叙事中,看到了现代机制设计的雏形——在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如何让人们说真话、让制度引导合作。
Emiliano Catonini教授于意大利博科尼大学(Bocconi University)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先后在米兰理工大学获得工业工程与管理学士与硕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在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HSE)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任教,2021年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并于今年获得长聘教职。
从工程到管理,再到经济学,Catonini教授的学术旅程跨越了理性与人文的边界。他曾短暂涉足市场营销领域,对经济学中关于激励、决策与制度设计的探问最终让他回到学术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聚焦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个体在复杂博弈中趋向公平与真实。
在最新的研究中,Catonini教授将古老的“所罗门王困境”重新带入当代经济学语境,用博弈论模型探索一种“两阶段机制设计”,为科研资助、司法纠纷乃至社会资源分配提供新的理论与应用思路。
以下,是他对研究灵感、现实应用与教学理念的分享。
能否用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您正研究的课题及研究在理论上的新贡献?
我的研究始于一个古老的难题——“所罗门王困境”。故事记载在《圣经》中,讲的是两位母亲争夺一个婴儿,所罗门王提议将孩子平分,真正的母亲因爱放弃,真相由此大白。
这则故事隐喻了一个博弈论的核心问题,即当多方声称对同一资源拥有所有权,而决策者却无法掌握真实信息时,决策者应如何分配。
对此,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两阶段机制”,只需满足轻度假设条件,就能规避现有机制的缺陷,解决经典所罗门困境。与传统方案相比,这一设计有双重优势:一是极低的参与门槛,参与者无需是博弈论专家,即可理解与操作;二是风险可控,用机制设计术语来说,它为参与者提供了“有限责任”保护,避免了此前一些“最优机制”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风险。
后来我意识到,这个机制最吸引人之处在于:第二阶段类似拍卖的程序,可以自然地转化为一种“付出代价去证明真相”的博弈,好比在“所罗门王”的故事中,有人可以拿出DNA检测报告。现实中,证明真相往往是可能的,但是代价高昂。我的机制利用了这一点——即便参与者最终没有付出代价去证明,他们只要知道“真相可以被验证”,就会在第一阶段被激励说真话。这一机制,将“成本披露”作为可信威慑手段,促使参与者主动披露真相,从而无需真正执行昂贵的验证程序。这在解决涉及隐私或验证成本高昂的现实争端(如商业诉讼)中更具应用潜力。
此外,在原本的所罗门故事中,人的情感与道德反应相当关键;但很多博弈论模型为了简化分析模型,假设参与者都是纯粹自利的理性个体。我认为,该研究一个有前景的方向,是探索将心理动机、隐私顾虑等真实因素纳入模型,就像所罗门利用母爱的方式那样,以设计一个既满足“激励相容”“有限责任”等特性,又能呼应复杂人性的分配机制。
您的研究在现实中有哪些应用?
这个受“所罗门王困境”启发的两阶段机制,不仅应用于分配问题,也可能延伸到任何需要基于分散信息做出关键决策的领域。
例如,这种机制可用于司法裁判与纠纷和解。在诉讼或谈判中,双方往往各执一词。本机制可嵌入司法程序,将高成本的证据验证(如笔迹或DNA鉴定)设计为一种可信威胁,从而激励当事方主动吐露实情,在多数情况下避免验证程序的实际启动,显著节约司法与社会资源。
在医疗、金融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领域,“证明自己”可能意味着暴露敏感信息。此机制通过精巧的博弈结构,使参与者无需真正公开隐私即可达成可信结果,有效平衡了“验证真实性”与“保护隐私”之间的张力。
而在科研经费评审、税收优惠资格认定等场景中,资源方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本机制能够有效甄别出“最值得”的支持对象,其核心价值在于: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中,引导申请人主动透露真实状况,从而提升公共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公平性。
您的工程、管理学和市场营销的背景如何影响您对经济学的热情?
我先后攻读工程学和管理学,但发现这些并非终身志向。工程学训练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极度务实,用数学思维处理具体问题目标明确。
而后,我在市场营销领域工作了一年,学习了如何构建叙事、如何有效传达想法。虽然通过管理课程接触过经济学,但直到博士一年级,我才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系统学习后,我发现了博弈论这片天地,并最终将其作为主攻领域。
博弈论如何吸引您?
我之所以被博弈论吸引,因为它帮助我理解,人如何在信息不对称、预期偏差与策略互动中做出决策。
许多经济学家将世界的不完美归因于“价格摩擦”,即价格无法迅速调整至均衡。但在我看来,更深层的问题或许在于“我们难以形成准确的预期”。现实与预期之间的落差,才是许多困境的根源——而博弈论,恰恰在解决这类问题上具有独特价值,尤其是在应对信息不对称等核心挑战时。
从古老的所罗门判案,到现代金融市场机制,我始终关心的是人——人为什么会说真话,为什么会合作……对我而言,博弈论不只是数学模型,更是理解人性与制度的工具。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将我的研究与宏观经济学更紧密地结合。我相信这一方向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可能性。
 
右|Catonini教授在上纽大教职工篮球社群定期组织比赛活动,以球会友
您期待学生从您的课堂中获得哪些能力?
我希望学生掌握的,不只是一门普通的经济学课程,更是“结构化思维”方式,以及如何构建严密的论证,如何使用精准的语言。我始终相信,思维的清晰度取决于语言的严谨度。因此我常对学生说:“不要急于追求天马行空‘跳出框架’,先要学会在既定框架内,进行清晰、严谨的思考。”也就是说,要懂得如何基于现有数据和条件,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分析。
这种能力不仅在课堂内有用,在真实生活中同样至关重要——无论是说服他人、争取资源,还是职场中的沟通谈判,精准而专业的表达都是成功的关键。
此外,我也希望学生能体会到“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它与数学或纯逻辑的思维结构有所不同——即便是训练有素的数学家,若未经过经济学思维的熏陶,也未必能掌握这种特别的思考路径。那种分析问题时独特的“经济学味道”,虽难以言传,却极具价值。
您对学生有什么建议?
我常常鼓励学生,不必急于在当下就为人生作出所有计划。保持开放的心态,认真对待眼前的每一段经历——比如学经济学,就全心投入,那么即便将来转向其他领域,这段经历也绝不会白费。关键在于专注当下,只有真正投入过,将来无论走哪条道路,才不会留下遗憾。
我注意到,如今许多学生被焦虑裹挟,总觉得必须用大量实习和社团经历填满简历。我曾见过一份长达22页的简历。其实真正能打动人的,往往只是其中那两页——那些你真正投入热情、踏实做过的事。堆砌过多零碎内容,反而显得缺乏重点与深度。
关于如何度过大学时光,我的建议始终是:网不要撒得太广。选择两三件你真正热爱的事,然后全力以赴。当你未来面对潜在雇主时,能自信地说:“我做过这些事,是因为我真心热爱,并且付出了全部努力去做到最好。”这种由真诚与专注带来的底气,远比一份冗长的履历更有力量。

